2017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招聘博士后启事

时间: 2017-11-23来源: 深圳大学作者: ZBG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现面向国内外诚聘博士后3人,具体要求如下:

一、院所介绍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是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点建设学院,计算机学科为广东省和深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与软件工程系、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深圳分中心(高性能计算研究所)、广东省移动互联网应用中间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视计算研究中心、未来媒体技术与计算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视觉研究所和智能感知与移动计算实验室组成。学院的优势与特色包括:高性能计算方向,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方向,可视计算与可视分析方向,多媒体与计算机视觉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2016年12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承担国家发改委“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标志着深圳大学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根据Web of Science的最新数据显示,本学科已达到ESI全球排名前1%的水平。

可视计算研究中心为深圳大学2016年1月新成立的研究单元,成立初始即被列为学院重点培育方向,并承担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与应用研究”工作。2017年获批认定广东省3D内容制作技术工程中心。中心致力于大力提升可视计算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水平,以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和可视化为学科基础,促进多个学科的深入交叉和集成创新,重点推进大规模静动态数据获取与融合、多尺度几何建模与智能编辑、复杂场景重建与识别理解、三维移动协同感知与人机交互、海量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与成果详见http://vcc.szu.edu.cn/。

二、研究方向及合作导师:

研究方向 流动站/工作站名称 合作导师 职称 博导资格 计划人数 在研项目
项目名称 级别 截止日期
计算机图形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黄惠 教授 3 三维重建前沿技术研究; 点云驱动的计算机图形学; 低成本大规模场景快速建模与预览视频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国自然重点国际(以色列)合作; 国自然优青; 深圳市孔雀计划创新项目 2020年12月31日; 2018年12月31日; 2019年12月31日

三、应聘条件(要求):

(一)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人员,具有较强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具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科学态度、身体健康、能胜任岗位的工作要求。

(四)目前已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五)申请人不能申请其博士毕业单位同一个一级学科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四、聘期待遇:

(一)深圳市待遇

1、市政府对在站期间完成开题考核和中期考核合格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发放每人每年12万元的生活补助,一般每季度发放一次,总额不超过24万元。

2、市政府对博士后出站选择留(来)深圳从事科研工作,且与本市企事业单位签订3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的出站博士后人员,给予30万元资助,用于出站博士后科研投入或创新创业前期费用。

3、符合深圳市后备级人才条件可以获得160万元的住房补贴。

(二)深圳大学待遇

1、深圳大学提供约15万的综合年薪(理工科)或约14万的综合年薪(文科),同时给予优秀的博士后额外的奖励。

2、科研奖励: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者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博士后,深圳大学按规定给予科研奖励或配套资助。

3、符合学校政策要求的优秀博士后可申请转为教师。

(三)博士后在站期间可以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级科研课题资助。

(四)博士后人员进站,自愿选择落户深圳市。选择落户深圳市的,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办理随迁入户。博士后子女入托、入学等按深圳市相关条例执行。

五、岗位职责

(一)完成博士后科研项目;

(二)在站期间,应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或2篇科学院JCR2区文章,或1篇科学院JCR1区文章。

六、应聘方式:

(1)应聘者将个人简历、学位证明复印件及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电子文档发给联系人。

(2)初审合格者将被通知面试,面试请准备如下材料给专家组审核:

l 个人简历;

l 学位证明复印件;

l 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近5年代表性成果复印件;

l 博士导师推荐信;

七、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

联系人:张晶

联系电话:13480749376

E-mail:zhangjing@szu.edu.cn(邮件主题标明为“姓名+应聘岗位”)

八、申请截止时间:长期有效

内容出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获取各类引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