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能量储存与转换团队招聘博士后启事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大学之一,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下属的能量储存与转换团队,围绕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我校能源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在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新能源的储存与转换方面开展前瞻性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新材料的组分与纳米结构的理论设计,纳米材料的制备,离子和电子导体中电荷和质量输运的建模、仿真和原位表征,薄膜和介面的物理和电化学行为,能量储存和转换的固态电化学器件等。团队建设有广州市能源材料表面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能源材料表面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团队包括“****”特聘教授2人,教授4人,副教授3人。团队成员先后在Science、Nat. Commun.、Angew. Chem、Int. Ed.、Adv. Mater.和Nano Lett.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多篇,文章被广泛引用19,000余次,主编或参编出版著作9部,授权/申请美国和中国专利40余项。自2012年团队组建至今,已承担 “****”、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杰出人才计划”多项科研项目。所在实验室拥有价值3000多万元的实验仪器设备、2000多平米的实验、办公场地。为促进团队发展,诚向海内外招聘相关学科优秀博士后人才。
一、团队成员介绍
团队带头人“****”特聘教授刘美林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欧盟科学院院士,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杰出教授, B. Mifflin Hood Chair,佐治亚理工学院创新燃料电池与电池技术中心主任,美国陶瓷学会Fellow, 美国电化学学会Fellow。主要从事离子和电子导体中电荷和质量输运的建模、仿真和原位表征;薄膜、涂层、和多孔纳米结构电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以及在能量存储和转换方面的应用。先后在Science、Nature、Energy Env. Sic.、Adv. Mater.、Angew. Chem和Int. Ed. 等国际高水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美国授权专利26项;论文被引用18,000余次。主持美国能源部、国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amsung、Toyota、Nissan、ConocoPhillips和Phillips66公司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美国陶瓷学会Ross Coffin Purdy奖、Sigma Xi成就奖、佐治亚理工学院科研奖、美国自然科学基金Yong Investigator奖。
电子邮件:meilin.liu@mse.gatech.edu
刘江教授:吉林大学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秘书长,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曾先后在吉林大学、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和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研究,内容包括SOFC的材料、元件和整机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机理研究,在使用碳氢化合物燃料和直接使用碳燃料的SOFC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此外,还开展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先后承担科研项目十余项,包括吉林省计委和国家计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广东省科技厅的项目。发表SCI论文8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
电子邮件:jiangliu@scut.edu.cn
陈燕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导,中组部“青年****”。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核技术及应用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核科学与工程博士、博士后。从事过渡金属氧化物及硫化物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反应过程机理研究,至今已在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 JA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30余篇论文。学术成果被MIT新闻网进行专题报到。代表性奖励包括“斯伦贝谢未来教授专项基金”,国际固态离子学会“青年学者奖励”等。
电子邮件:escheny@scut.edu.cn
蒋仲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包括锂离子电池、电催化剂、燃料电池等)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理论计算;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相应储能器件设计和研制;超快光谱;半导体量子颗粒的设计和制备、理论模拟和光电器件等能源材料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已发表各类研究论文60余篇,SCI收录论文59篇,封面文章3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8篇,平均影响因子>5,包括Nano Lett., ACS Nano, Adv. Mater., Nano Energy, J. Mater. Chem. A,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 Power sources, J. Membrane Sci., J. Phys. Chem. C等。SCI总引用2000余次,5篇SCI论文入选全球Top 1%“ESI”高被引论文,单篇引用次数最高465余次。受邀为3部外文书专籍撰写章节,申请发明专利21项,已经授权13项。多次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多次受邀为国际学术期刊撰写专题或综述文章。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广东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杂志ISRN Nanomaterials编委,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it., Energy & Environ. Sci., ACS Nano, J. Mater. Chem. A, Chem. Comm., J. Power Source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审稿人。
电子邮件:eszjiang@scut.edu.cn
杨成浩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7月入选华南理工大学“杰出人才引进计划”。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广东省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和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获得者。主要从事原位拉曼/XRD表征,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VIP)、Adv. Mater.、Adv. Funct. Mater.(封面)、Energy Environ. Sci.、ACS Nano、NPG Asia Materials和Nano Energy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80余篇。他引2000余次,h因子为17。研究成果申请/授权美国和中国专利16项。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和广东电网公司等资助的科研项目10余项,总经费1500余万元。
电子邮件:esyangc@scut.edu.cn
熊训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教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5年6月入职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4月破格晋升为华南理工大学副研究员,2017年4月破格晋升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能源材料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原位表征以及电化学机理研究。在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Adv Func Mater、Nano Energy、Chem Mater、NPG Asia Mater、J Mater Chem A等SCI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论文被引用1400多次,申请/授权专利近20项。主持或参与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NSFC-广东省联合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科研项目。
电子邮件:esxxiong@scut.edu.cn
黄建林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广州市能源材料表面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在德国耶拿大学(Jena)化学系表面化学与催化研究中心;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做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柔性功能薄膜、柔性电子与器件开发、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生物质催化转化等应用研究。先后在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Chem. Sci., Green Chem. 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被引用400余次,申请专利10件其中授权6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和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等项目。
电子邮件:jianlinhuang@scut.edu.cn
程爽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能量储存和转换相关的微纳材料的制备、电化学性质测试、原位拉曼表征,以及电子、离子输运特性研究。主要包括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多孔结构电极的构建、设计、合成、测试、改性和储能机制探讨,涉及低维纳米材料的合成、原位表征、机理探讨、理论计算以及相应器件的组装测试。在Adv.Funct. Mater.、Nano Lett.、Nano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文章总被引近1,000次。
电子邮件:escheng@scut.edu.cn
周伟家副教授:周伟家,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2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学习;2013年,入职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教授。入选2014年度“珠江科技新星”, 2017年度“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2017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异质结构构建、电催化、氢能源制备与利用和超级电容器领域的研究,在Energy Environ. Sci.(2)、Angew. Chem. Int. Ed.(1)、Adv. Funct. Mater. (1)、Nano energy (6)、ACS Catal. (1)等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40余篇,被他引超过2840余次,H因子24,单篇被引用超过100次5篇,ESI高被引用论文14篇,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1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担任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杰青青年基金、广东省公益与能力建设基金和珠江科技新星专项等省部级项目6项。
电子邮件:eszhouwj@scut.edu.cn
其他详细情况,详见团队主页http://www.enstocon.com/por.jsp?_php=0_345_4
二、招聘学科范围
招聘对本课题组研究内容感兴趣,有较好的材料、化学、光电、物理、化学工程等相关基础的博士毕业生,也欢迎不同领域的博士到课题组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三、岗位设置及薪酬待遇
学校博士后岗位设置为:Ⅰ类博士后、Ⅱ类博士后和Ⅲ类博士后;根据申请者的教育经历、创新能力、学术成果和水平、发展潜力等条件聘用到相应博士后岗位,实行分类招收聘用和考核管理。
1.学校提供20—32万元人民币的岗位年薪,并参照校内同级人员的标准为博士后缴纳“五险一金”。Ⅰ类博士后年薪32万,Ⅱ类博士后年薪26万,Ⅲ类博士后年薪20万。
2.博士后子女享受学校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同等待遇。
3.博士后科研成果按学校科研奖励规定享受科研奖励。
4.按学校规定为博士后提供租住公寓或租房补贴。
5.学院、合作导师可另外给予博士后研究经费、生活补贴或绩效奖励。
四、招聘条件
申请人须是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应届博士,年龄在35周岁以下。
1.申请Ⅰ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境)外世界排名前100位(ARWU、QS、THE、US News)的大学或学科获得博士学位。
2.申请Ⅱ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世界排名前500位大学或中科院直属研究院所获得本科或博士研究生学历,且获得博士学位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优秀者。
3.申请Ⅲ类博士后岗位者,应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获博士学位或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优秀者。
五、聘期管理及发展前景
1.Ⅰ、Ⅱ类博士后在站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年,Ⅲ类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年。
2.出站考核特别优秀者,学校可以根据岗位需要直接聘为事业编制教师;出站考核优秀者可以申请学校教师岗位,学校根据岗位需要择优选聘为事业编制教师。
3.学校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在站期间申报国家和广东省的各类博士后人才项目和研究项目,获得项目资助的,就高享受相关待遇。
4.博士后在站期间可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指标单列。
六、个人需提交的材料
申请人员将材料发送至感兴趣的导师邮箱,材料包括但不限于:
1. 个人简历;
2.《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岗位申请表》(在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网站http://www2.scut.edu.cn/hr/4427/list.htm下载区下载填写);
3. 各学历层次的学历、学位及专业技术职务证书复印件各1份,在国(境)外获博士学位的,还须提供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证明材料复印件;
4. 有海外工作经历的,需提供相关证明(如:海外博士后、访问学者经历等);
5.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相应证明材料;
6. 其他科研成果证明材料,包括:博士论文摘要、代表作所发刊物的封面、目录及论文首页、论文检索证明、已录用论文的录用证明等复印件,或出版书籍的封面、目录、专利证书、成果奖励证明等的复印件;
邮件命名方式为姓名+毕业院校+博士后应聘+教育科研人才网(www.keyanhr.com),收到材料后将会组织面试遴选。
七、申请时间
可随时提出申请
八、联系方式
1.团队导师简介:请登录能量储存与转换团队网络主页查询导师基本简介(http://www.enstocon.com/por.jsp?_php=0_345_4)
环境与能源学院能量储存与转换团队联系人:团队导师
电子邮箱:见团队各导师简介项下。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
热点阅读
-
西南财经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高水平人才、优秀博士)
-
仰恩大学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
广西医科大学2025年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2025学年教师招聘启事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5年全球人才招聘
-
桂林旅游学院2025年人才招聘公告
-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4年青年人才招聘公告
-
安徽理工大学2025年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
上海大学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2025年诚邀海外英才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
武汉工程大学2025年诚邀海内外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
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5年诚邀海外学者依托申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度公开招聘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公告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本公告长期有效)
-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赵德峰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
广东科技学院2024-2025学年公开招聘博士公告
-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2025年诚邀海外优秀人才依托申报优青(海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