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章
浙江师范大学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北依沪杭,南联闽粤,交通便捷。学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芳草似锦,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双龙洞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地。
浙江师范大学前身为杭州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1956年。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浙江师范学院从杭州搬迁至金华现校址。1980年被列为省属重点高校。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现有初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8个学院71个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25000人,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在职教职员工2850余人,专任教师192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4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专家4人,国家外专****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青年****专家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省特级专家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专家10人,省“钱江高级人才”特聘教授9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二层次入选者54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96人。学校为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学校,并拥有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原铁道部确定的铁路机车司机培训基地、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设在我校。
浙江师范大学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一流学科,4个ESI学科;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优势专业,新增7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门国家级课程,曾获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次入选国家“111计划”。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图书馆、资料室现有纸质图书370余万册、电子图书220万余种;拥有教学科研实验室31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实验室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5.2亿元。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学校入选“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具有招收长、短期来华留学生资格,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招生资格。经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学校成立有“出国留学服务中心”,为广大师生自费出国留学提供相关服务。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长期承担我国教育援非高层培训工作。学校是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教育部“香港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的项目执行单位,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并于1996年在喀麦隆建立汉语培训中心,至今在乌克兰、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美国建立了5所孔子学院。
2014年学校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欢迎各位博士到我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一、报名要求
1.具有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一般要求在35周岁以下;
2.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具体要求见附件2中《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实施办法》。
二、招收学科
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三、待遇和管理
(一)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实行年薪制,年薪15万元。考核奖励相关发放标准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考核办法》执行。上述费用由学校和学院(单位)共同承担,其中档案工资按人社部《关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89号)执行。
(二)学校为非委托培养的博士后人员提供与本校流动编制(年薪制)人员同等的养老、医疗、失业与工伤等社会保险及公积金待遇。博士后在站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可租住学校住房,并按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租金,或由学校提供租房补贴(校本部800元/月,杭州校区1800元/月)。
(三)学校资助新进站博士后2万元的科研启动费,用于博士后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学院、学科或合作导师可以给予一定的配套。
(四)凡在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以浙江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成果等,属博士后绩效考核超额完成部分的,统一纳入学校科研奖励范围。
(五)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可在居住地落常住户口;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以按有关规定到在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手续。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后,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户口随博士后人员本人一并迁移至接收单位所在地。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具体管理办法见附件2中《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办法》。
四、应聘方式与程序
1、申请人需进博士后网站http://bg.chinapostdoctor.org.cn/V3/Manage/Login.aspx根据要求填写相关表格,上半年接收材料截止时间为5月20日,下半年接收材料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并向相关学院流动站递交书面申请材料(具体联系方式见“招聘计划”)。如申请人属委托、定向、在职培养或现役军人者,须提交原工作单位同意其脱产做博士后的意见。
2、经初审拟考虑接受申请的,我校将组织流动站专家组对申请者的政治思想表现、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进行面试考核和评议。经审核同意接收的,报浙江省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审批。
五、具体招聘计划
2018年度拟招收博士后27-31名,岗位要求见附件1。
投递简历时请注明来源于“教育科研人才网(www.keyanhr.com)”
附件:
浙江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
2018年6月20日
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科2013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4年9月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我校设立教育学博后流动站,2015年月首批6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
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围绕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开展博士后合作研究。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尤其是非洲教育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早期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研究领域具有独特学术影响。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为“十一五”省级A类重点学科。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育援外基地各1个,教育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09年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研究中心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共有34所大学参评(其中具有一级博士学位点学校9所,二级博士学位点学校7所),我校教育学学科排名第14位。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2013-2014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教育学一级学科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跻身全国第十。2017年,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计101所高校参评,我校教育学科获B+学科排名。
2010年以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2项。2010以来,共出版专著80余部;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等权威杂志上转载或发表论文20余篇。2010年以来,获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13项。
目前流动站共有14位博士后合作导师,今年9位导师拟招收博士后合作研究人员。学科具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和研究条件,图书资源齐全,建有多类型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大型电子资料库;拥有覆盖整个教育学科的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与美、日、韩、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为博士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1956年建校伊始最早设立的主要学科之一。1979年开始,该学科在国内高校第一个培养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科建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94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2003年,汉语言文字学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已经成为科研力量雄厚、研究特色明显的优势学科,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社会精英。特别是世纪之交人文学院成立后,该一级学科建设发展成效更加显著。2006年获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和“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成立,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美学”省级重点学科成立。201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4年,该学科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了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儿童文学(交叉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欧美史、国际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15个二级学科授予点。此外,人文学院还设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学科教学(语文、历史)方向、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文化事业管理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肩负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优秀的中学语文、历史和社会教师及为社会输送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化艺术、文秘等专门人才的重任。目前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儿童文学3个系,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人文教育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为浙江省首批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现有成员70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60人,博士生导师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含青年长江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学名师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2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议组专家2人,教育部教指委成员1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第一层次4人,第二层次9人。
2010年以来,学科成员先后承担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包括国家新闻出版重大项目(经费达1704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6项、一般项目27项。发表权威论文56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3篇;出版著作165部,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国出版政府奖4项,“思勉原创奖”1项,“国际格林奖”1项;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余项。
本学科各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较为明显,以下四个领域在国内外居于领先地位:(1)儿童文学研究。该研究领域有深厚的学术积淀,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具有国际影响,在国内最早招收儿童文学硕士研究生,最早成立儿童文学研究所,最早成立儿童文学系,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2)文学地理与江南区域文化研究。文学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文学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达到揭示中国文学地理的表现形态与演变规律,建构中国文学地理研究的学术体系,推进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3)敦煌学与近代文字研究。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长江学者张涌泉教授是汉语俗字和敦煌文献研究的杰出学者,参与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华字库”大型项目,获子项目研究经费1700余万,在省属高校中,这种资助力度堪称罕见。(4)楚辞研究及浙江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以黄灵庚教授为代表的楚辞文献研究,成绩斐然,使本学科成为目前国内不多的楚辞学研究中心之一。研究成果《吕祖谦全集》、《新编金华丛书》等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以高玉教授为代表的“文学与语言”研究、以张先亮教授为代表的汉语语法及教学语言学研究、以梅新林、陈玉兰、葛永海等教授为代表的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甲骨文研究、鲁迅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传记文学研究、音韵与训诂研究等领域,发展势头强劲,也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目前,本学科正在加强儿童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江南文化与文献研究、敦煌学与近代文字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四个研究方向的平台建设。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
热点阅读
-
西南财经大学诚聘海内外英才(高水平人才、优秀博士)
-
仰恩大学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
广西医科大学2025年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
华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4-2025学年教师招聘启事
-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2025年全球人才招聘
-
桂林旅游学院2025年人才招聘公告
-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4年青年人才招聘公告
-
安徽理工大学2025年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
上海大学2025年公开招聘公告
-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2025年诚邀海外英才申报优青(海外)项目
-
武汉工程大学2025年诚邀海内外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
-
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5年诚邀海外学者依托申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
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度公开招聘第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公告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告(本公告长期有效)
-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赵德峰课题组招聘博士后
-
广东科技学院2024-2025学年公开招聘博士公告
-
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2025年诚邀海外优秀人才依托申报优青(海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