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启事

时间: 2022-04-24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始建于199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国际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的重要中心。现面向海内外长期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相信实验室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学术氛围将为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始终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瞄准我国农业和人类健康相关的重大有害动物发生、成灾与防控的关键科学问题,面向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探究重大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成灾机制,发展遗传操纵和行为调控等精准控制技术;面向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揭示媒介传播重大疫病的致病和免疫机理,研发媒介动物-人畜传播链条的阻断技术;面向现代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型生物农药、天敌昆虫控害、智能预警等可持续治理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建设国际一流的有害动物研究中心。。

实验室学科优势突出,尤其是在蝗虫生态基因组学、昆虫-植物互作关系、媒介昆虫学和鼠类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相关成果曾获得全国生命科学十大研究进展、中科院“十二五”标志性重大进展、中科院改革开放40年标志性成果、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在Nature、Cell、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系列学术性论文。

实验室团队优势突出,拥有数位国际领军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院院士1人、杰青6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委科学中心、中科院战略先导等多项重大项目,具备建制化协同攻关模式。

实验室平台优势突出,已建成总值1.5亿的宏微观一体化、全链条分析设施平台,拥有有害动物标准化饲养平台,多个野外大型实验台站与示范基地,以及微生物农药产业化与研发中心。

二、应聘条件

1.年龄不超过35周岁,获得博士学位3年以内,应届博士毕业生须已满足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

2.具有浓厚的前沿科学探索兴趣,较强的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沟通和写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健康,能够稳定工作。

4.博士期间或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SCI论文,已发表过较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考虑。

注:合作导师简介和博士后招聘的其他需求见附表。

三、岗位待遇

1.合作导师提供全额科研经费。鼓励优秀博士毕业生或满足申报条件的入站人员申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等。还可申报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计划、动物研究所‘秉志’博士后特别支持计划。获批后可获得60-90万项目资助。

2.待遇:税前年薪15-36万元(含五险一金),其他福利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对于特别优秀,或作出突出创新贡献的人员,可进一步提高薪酬水平。

3.优秀的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人员可以申请研究所专业技术岗位、优先留所工作。符合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申报要求的特别研究助理,可按院、所有关规定要求,申报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

4.户口及子女入学政策:享受全国博管会关于出站博士后户口迁移及家属户口随迁等政策。符合户学籍要求的子女可就读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和附属学校。

四、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

2.2-3名推荐人的推荐信,推荐人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

3.身份证复印件、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各类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4.代表申请人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论文、专著、专利或奖励等。

五、应聘程序

1.应聘者将申请材料以PDF格式发送至意向合作导师邮箱(见附表),邮件主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姓名+硕博英才网”;申请材料不退还。初步审核后组织面试。

2.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联系方式:64807068(任老师)。

附表:

研究组 合作导师(按拼音排序) 研究组介绍(150字以内) 招聘人数 招聘方向 应聘专业背景要求 联系电话和邮箱
有害生物与宿主互作基因组学研究组 陈金锋 研究组以作物与害虫互作为主线,利用作物与害虫的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整合第三代测序、单细胞测序等多组学技术,研究重要害虫基因组结构与进化,重要发育过程的细胞谱系及基因调控,宿主与病毒、转座子互作等科学问题,探索开发可持续绿色病虫害防控方法,为我国主要作物优质高产提供技术平台和理论依据。 1 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 具有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遗传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E-mail:chenjinfeng@ioz.ac.cn
电话:010-64807260
媒介昆虫与病毒基因组学研究组 崔峰 主要研究方向是虫媒病毒与媒介昆虫、宿主的分子互作,探讨虫媒病毒适应媒介昆虫的分子机制、病毒在媒介昆虫中发生的变异和修饰、昆虫获毒传毒的关键因子等媒介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2 1)RNA病毒的遗传改造;
2)蚊媒病毒的传播机制
具有病毒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研究背景 E-mail:cuif@ioz.ac.cn
电话:010-64807218;
生态基因组学及适应性研究组 康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院士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生态基因组学研究,在基因组水平系统研究生物表型可塑性分子机理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以揭示动物非遗传性多型的分子机理以及开发神经性疾病模型为主要目标。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Science,NatureCommunications,ScienceAdvances,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现承担国家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卓越科学中心项目。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态基因组学、表型可塑性机制、神经生物学及免疫的表观遗传学等。 1-2 基因组学、免疫学等 具有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E-mail:yudan@ioz.ac.cn
电话:010-64807217
研究组网址:
http://www.ipm.ioz.cas.cn/kydw/yjz/kangle/
昆虫微生物组学与应用研究组 王关红 研究组以基因组学为主要手段,基于多组学,基因编辑,微生物分离筛选,无菌体系等方法,探索微生物与宿主互作以及微生物和基因编辑技术对蚊虫进行防控。成果以主要作者在CellHost&Microbe(2020)、NatureCommunications(2021)、ScienceAdvances(2021)和TrendsinGenetics(2022)等期刊发表,获得美国应用专利1项。更多详情请关注研究组网页http://www.wanglab.com.cn 2 1)基于微生物和基因编辑/驱动防控蚊虫新技术
2)微生物功能挖掘
3)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控
具有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合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农药学、昆虫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优先考虑有宏基因组、代谢组、单细胞测序等功能组学、昆虫、微生物等基因编辑/驱动、微生物分离和功能研究、大规模微生物基因组分析、媒介蚊虫、蚊虫病原菌等相关研究背景候选人。 Email:ghwang@ioz.ac.cn
电话:010-64807185
行为遗传学研究组 王宪辉 本研究组围绕“群体行为发生和调控”这一科学问题,运用基因组学、行为定量测定、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手段,揭示农业昆虫群体行为和社会互作的遗传和神经分子调控机制,为理解害虫大规模种群暴发和迁徙、社会分工合作、绿色授粉机制等提供线索,为害虫防治和授粉昆虫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2 1)利用神经单细胞测序开展社会行为机制研究;
2)授粉蜂采集行为与互作机制研究
具有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单细胞测序、神经生物学、授粉昆虫生态学、蜂学背景优先考虑 Email:wangxh@ioz.ac.cn
电话:010-64807220
动植物种间互作研究组 肖治术 研究组创建于20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行为、生态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以物种间互作为重点,探讨动植物物种之间的行为、生态和适应进化机制。 2 1)以鼠类-寄生虫-微生物三者互作关系为核心,探讨草地重要鼠类的种群调控机制,及重要病原生物(或微生物)的传播机制
2)探讨农林重要种实昆虫(象甲类为主)及其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协同适应机制
1.获得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动物学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基础(熟练掌握R\生信分析)。
2.发表过SCI论文,有较好的英文阅读、写作和口头交流能力。
3.热爱科学研究,身体健康,工作积极主动,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Email:xiaozs@ioz.ac.cn
电话010-64807207
表观遗传与抗病毒免疫研究组 张晓明 围绕机体发生过程中寄主与病原和虫媒之间的互作关系,以非编码RNA调控和细胞器互作为研究主线,系统解析机体对病原的抗性机制。 2 1)非编码RNA抗性功能;
2)槟榔黄化病发生机制。
具有1)分子生物学;
2)细胞生物学;3)植物保护学背景者优先。
E-mail:zhangxm@ioz.ac.cn
电话:64806891
入侵生物互作生态学研究组 赵莉蔺 致力于生物安全领域外来入侵种的适应性进化理论研究,通过化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基因改造等手段,研究入侵种共生互作关系中的协同与竞争,将化学通讯与糖脂代谢调控相联系,探寻调控糖脂代谢、生殖与寿命相关的天然化学 2-3 生物信息学、化学、微生物学 化学分析与合成、微生物代谢与改造、生物信息分析等 Email:zhanghx@ioz.ac.cn
电话:010-64807072
多肽生物学及进化研究组 朱顺义 研究组长期从事多肽生物学及进化研究,阐释了在动物捕食和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神经毒素和防御素之间的进化联系,解析了神经毒素物种选择性的分子和进化机制,在多肽进化起源、新分子发现及工程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认可的系统性和创新性科学成就,推动了本领域的发展。论文发表在MolBiolEvol(5篇),PNAS,NatCommun,EMBOMolMed,
TrendsMicrobiol等刊物。
2 1)动物毒素诱导的靶标变构效应和协同基础
2)基于结构和进化信息的动物毒素或抗真菌防御素的人工改造和应用
具有理学博士学位,从事过蛋白质科学(包括结构生物学,结构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电生理学(卵母细胞电压钳或膜片钳),遗传工程或微生物学相关研究。 E-mail:Zhusy@ioz.ac.cn
电话:010-64807112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信息请关注博士后招聘网微信公众号(ID:boshihoujob)

原文出处:

http://www.ioz.cas.cn/gb2018/bsh/bshzpxx/202204/t20220414_6426241.html

内容出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天获取各类引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