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无机催化研究组(507组)招聘博士后启事
研究组研究方向:金属酶及模拟配合物催化能源小分子活化和化学转化反应机理
招聘人数:3名博士后
博士后具体研究方向:
1)化学合成,中间体的制备与表征;
2)光谱学,光谱的测试与解析:磁化学,电子自旋共振,铁穆斯堡尔谱,磁圆二色,共振拉曼等;
3)理论计算:反应势能面的构建和光谱学参数的计算。
工资待遇:
(1)国内博士(中国籍):基础待遇32万(包括省市奖励11万)+所优博支持(10-30万)+国家博新计划(20万)=32-82万
(2)海外博士(中国籍):基础待遇32万(包括省市奖励11万)+所优博支持(10-30万)+国家引进项目(20万)=32-82万
(3)外籍博士:基础待遇32万(包括省市奖励11万)+所优博支持(10-30万)+中科院支持(25万)=32-87万
科研条件:
本研究组所在的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在化学学科评估中已连续三次获评A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国际催化领域知名的研究中心。拥有多相催化、电催化、光催化研究所需的各种表征、测试仪器和材料制备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环境。本研究组主要研究金属酶和模拟配合物活化催化能源小分子(O2,N2,NO,CO2和低碳烷烃等)活化和化学转化机理研究;采用穆斯堡尔谱、电子自旋共振、电子光谱和磁圆二色谱等谱学手段与理论计算结合,鉴别和表征反应瞬态中间体的电子结构,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阐明能源小分子化学反应微观机制。研究经费充足,正在建立理论计算平台和光谱学表征平台,包含电子自旋共振配液氦闭循环系统、低温超导量子干涉仪、零场和低温高磁场穆斯堡尔谱配液氦闭循环系统、磁圆二色谱配液氦闭循环系统等。研究工作因参与较多的国内和国际合作,博士后工作期间有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和亥姆霍兹研究所学术交流的机会。本研究组负责人曾与多名博士后合作,培养的博士后除一人在杜邦公司R&D工作外,其余都在世界著名大学和顶级研究所获得终身职位。
生活保障:
(1)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博士后提供了设施完备的博士后公寓,实现拎包入住。
(2)全职在所工作的博士后子女可进入中国科学院幼儿园学习(大连市十佳公办幼儿园)、可直入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和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排名全市前十)就读。
未来发展空间: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可以优先留所工作,并为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
(1)大连化物所出站博士后留所工作,具有事业编制身份,工资及保险福利待遇按事业编制有关规定执行,并提供20万购房补贴。
(2)可申请“大连化物所国际英才计划”,择优评选,由研究所提供资助,公派前往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学习交流。资助金额20万—40万/年,资助期1—3年。
(3)可申请“大连化物所优秀青年博士人才计划”,择优评选,可直接聘为副研究员,研究所给予10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并提供50万元个人租(购)房补贴。
联系人:叶生发shengfa.ye@dicp.ac.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硕博英才网。
应聘要求:
(1)近期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或者已获得博士学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岁。
(2)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分子物理等相关化学和物理专业,拥有良好的研究背景和英文写作能力。有化学合成、光谱测试与解析、理论计算等研究经验者优先考虑。
(3)工作踏实,有责任感,易沟通,有团队精神。
合作导师介绍:
研究组组长:
叶生发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年毕业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9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无机化学研究所和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2011年德国波恩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2011-2019年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能源转换研究所和煤炭研究所任课题组组长;自2020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生物无机催化研究组组长。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50篇,包括Proc.Natl.Acad.Sci.U.S.A.(1篇)、J.Am.Chem.Soc.(10篇)、Angew.Chem.Int.Ed.(6篇)、Chem.(1篇)、Chem.Sci.(3篇)、Chem.Eur.J.(2篇);被引用次数超过2600次(单篇被引用最高为138次,8篇文章引用次数超过100次)。此外,还与他人合作发表SCI论文20篇,包括J.Am.Chem.Soc.(4篇)、Angew.Chem.Int.Ed.(1篇)。一些研究成果评为本领域“研究亮点”或“热点文章”,获得物理无机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领域国际同行的认可。
叶生发研究员长期从事金属酶及模拟配合物催化能源小分子(氮气,氧气,低碳烷烃和二氧化碳等)活化和化学转化机理的基础研究。针对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生物酶作为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高效催化剂,研究其催化分子转化的基本原理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主要研究思路是实验检测与理论计算紧密结合,鉴别和表征瞬态中间体的电子结构,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阐明能源小分子化学反应微观机制。通过理论化学计算,提出反应机理的可能模型,预测可能的中间体;采用流动注射和快速冷冻技术捕捉反应瞬态中间体,利用先进的光谱学表征电子结构和反应途径。
和π的两种反应机理;3)提出二氧化碳氢化的金属催化剂的理性设计思路;4)提出了判定磁圆二色信号正负号新的图形理论;5)提出了五价铁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电子自旋共振的特征信号,已应用于在催化过程中定性鉴定和定量这些瞬态物种;6)提出铁57穆斯堡尔谱的同质化学位移新的理论模型。s应用这一独特的理论和实验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系统性的金属酶和其模拟配合物活化能源小分子的反应机理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分子氧活化的单电子逐步还原的反应机理并完成实验证明;2)提出四价铁氧化物活化低碳烷烃碳氢键
近期代表性文章
1. Chang, H.-C.; Mondal, B.; Fang, H.; Neese, F.; Bill, E.*; Ye, S.*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ignature of Tetragonal Low Spin Iron(V)-Nitrido and -Oxo Complexes Derived from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alysis of Heme and Non-Heme ArchetypesJ. Am. Chem. Soc.2019, 141, 2421–2434.
2. Keilwerth, M.; Hohenberger, J.; Heinemann, F. W.; Sutter, J.; Scheurer, A.; Fang, H.; Bill, E.; Neese, F.; Ye, S.*; Meyer, K. * A Series of Iron Nitrosyl Complexes {Fe–NO}6–9 and a Fleeting {Fe–NO}10 Intermediate en Route to a Metalacyclic Iron NitrosoalkaneJ. Am. Chem. Soc.2019, 141, 17217–17235.
3. Zhang, Y.; Wei, J.; Zhu, M.; Chi, Y.; Zhang, W.-X.; Ye, S.*; Xi, Z.* TetralithioMetalla‐aromatics with Two Independent Perpendicular Dilithio Aromatic Rings Spiro‐fused by One Manganese Atom Angew. Chem. Int. Ed.2019, 58,9625–9631.
4. Ghosh, M.; Cramer, H. H.; Dechert, S.; Demeshko, S.; John, M.; Hansmann, M. M.; Ye, S.*; Meyer, F.* A µ‐Phosphido Diiron Dumbbell in Multiple Oxidation States Angew. Chem. Int. Ed.2019, 58, 14349–14356.
5. Chang, H.-C.; Lin, Y.-H.;Werlé,C.; Neese, F.; Lee, W.-Z.;* Bill, E.*; Ye, S.* Conversion of a Fleeting Open-Shell Iron-Nitride to an Iron-Nitrosyl Angew. Chem. Int. Ed.2019, 58, 17589–17593.
6. Mondal, B.; Neese, F.; Bill, E.; Ye, S.*Electronic Structure Contributions of Non-Heme Oxo-Iron(V) Complexes to the Reactivity J. Am. Chem. Soc.2018, 140, 9531–9544.
7. Chan, S.-C.; Gupta, P.; Engelmann, X.; Ang, Z. Z.; Ganguly, R.; Bill, E.; Ray, K.; Ye, S.*; England, J.* Observation of Carbodicarbene Ligand Redox Noninnocence in Highly Oxidized Iron Angew. Chem. Int. Ed.2018, 57, 15717–15722.
8. Kupper, C.; Mondal, B.; Serrano-Plana, J.; Klawitter, I.; Neese, F.; Costas, M.; Ye, S.*; Meyer, F. * Nonclassical Single-State Reactivity of an Oxo-Iron(IV) Complex Confined to Triplet Pathways J. Am. Chem. Soc.2017, 139, 8939–8949.
9. Bergner, M.; Roy, L.; Dechert, S.; Neese, F.; Ye, S.*; Meyer, F.* Ligand Rearrangements at Fe/S Cofactors: Slow Isomerization of a Biomimetic [2Fe-2S] Cluster Angew. Chem. Int. Ed.2017, 56, 4882–4886.
10. Ye, S.*; Kupper, C.; Meyer, S.; Andris, E.; Navrátil, R.; Krahe, O.; Mondal, B.; Atanasov, M.*; Bill, E.*; Roithová, J.*; Meyer, F.*; Neese, F.* Magnetic Circular Dichroism Evidence for an Unusual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a Tetracarbene-Oxoiron(IV) ComplexJ. Am. Chem. Soc.2016, 138, 14312–14325.
11. Wang, C.-C.; Chang, H.-C.; Lai, Y.-C.; Fang, H.; Li, C.-C.; Hsu, H.-K.; Li, Z.-Y.; Lin, T.-S.; Kuo, T.-S.; Neese, F.; Ye, S.*; Chiang, Y.-W.*; Tsai, M.-L.*; Liaw, W.-F.*; Lee, W.-Z.* A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Nonheme Cobalt-Hydroperoxo Complex Derived from Its Superoxo Intermediate via Hydrogen Atom Abstraction J. Am. Chem. Soc. 2016, 138,14186–14189.
12. Tamanaha, E. Y.; Zhang, B.; Guo, Y.; Chang, W.-C.; Barr, E. W.; Xing, G.; St Clair, J.; Ye, S.*; Neese, F.; Bollinger, J. M., Jr.*; Krebs, C.* Spectroscopic Evidence for the Two C-H-Cleaving Intermediates of Aspergillus NidulansIsopenicillinN SynthaseJ. Am. Chem. Soc.2016, 138, 8862–8874.
原文出处:
http://www.zp.dicp.ac.cn/bodyshow0.php?id=454
内容出处: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keyanhr@126.com